在现代大学出现前,公元4世纪西罗马帝国后期就有了培养牧师的教会学校。其教学内容不仅满足了神职人员的职业需求,还继承发展古希腊科学与哲学的学术探究,呈现职业技术培训与学术探究的共存格局。而行业协会创办的新式大学在归纳产业经验等过程中逐渐学术化,最终让学术水平成为大学的标杆。在工业革命后,欧洲大学学科分类更加细致,也更强调学术探究的大学导向。或者两段合并成:欧洲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于1096年至1291年的十字军东征时期。但在现代大学出现之前,为培养牧师的教会学校在公元4世纪的西罗马帝国后期就已出现,且其教学内容不仅满足了神职人员的职业需要,还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科学和哲学的学术探究。表现出一种职业技术培训与学术探究共存的格局。有趣的是,行业协会创办的新式大学也在归纳产业经验、发现生产规律中,逐渐学术化,最终让学术水平成为大学的标杆。而在工业革命之后的欧洲大学学科分类变得更为细致,也更强调学术探究的大学导向。
中国近代化时期在西学东渐中让现代化的大学代替了传统书院,也全盘接纳了欧洲现代大学的理念:前校后厂的设置、校企一体的格局。
二战之后,欧洲高校发展中的学术独立,远离了政治和产业。当1970年代欧洲进入产业转型升级时,面对学生、家长对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严重脱节的不满,欧洲的高等教育也不得不进行改革。其主要的改变包括三个方面:1.企业创办职校;2.一些研究型大学尝试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3.一些知名大学主动分拆,由一个综合性院校变为多个专门化院校。这三个改变的目标就是要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转型的动态调整机制,增强高等教育对产业升级的响应力。
面对当今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中国高等教育的变革也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1.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创办职业技术大学;2.鼓励双一流高校精炼学科方向;3.组织产业核心区的地方高校,通过校企合作在对接技术前沿中提升学术水平,培育创新型人才。这第三个方面是中国特色的探索路径,因为欧洲部分研究型高校向应用型高校的转化是一些学术型大学操刀的,而在当今中国,地方院校通过定位应用型大学推动这种转化,长三角、珠三角产业核心区的地方高校在这一探索中走在前列。虽然这些地方高校学术素养与研究工具并非国内一流,但其归纳的产业经验却是国内乃至世界一流。产业核心区的地方高校凭借着他们对产业经验的深刻理解,尝试在某个学科方向上提炼特色,而这正是面向产业转型升级下中国高等教育探索的新路径。谢金楼教授的23万字专著《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研究与实践》是这课题研究的最新成果,从学理、实验层面给出了有说服力与使命感的回应。
据我所知,谢金楼教授长期致力于区域经济的研究,在江南近代工业化及改革开放初苏南产业分工方面,积累了大量资料。当中国进入产业转型升级阶段之际,苏南作为中国产业的核心区,自然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领航者。收集苏南企业的转型案例,学理化它们的成功经验,并把它们分享给学术同仁成为苏南学者责无旁贷的重任。谢金楼教授曾担任常州工学院产教融合工作办公室、协同创新办公室负责人四年,长年奔走于校企之间,从理论到实践探索产教融合如何重塑应用型本科教育生态。他把多年来,在工作内外所积累的对苏南企业融合、产业分工的微观洞见,教育链与产业链共生的逻辑,用他作为学者的学术视角进行解析、归纳。书中的思路与结论都是闪烁着产业经济学智慧和教育哲学灵光的创见,这是这该专著值得推荐的原因。
谢金楼教授将个人经验与多元视角的思考进行学术化重构与理论化整合,亲历了很多企业产业转型的改革,参与了许多企业技术升级的决策。他所积累的产业体验,既是亲历者表述,也是基于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视角的思考。在该专著中谢金楼教授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解读了产业转型升级所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既符合教育的学理,也尊重市场的原则,分析了校企合作的成本与收益、目标与路径;并用内生增长理论中的干中学模型、知识积累模型来剖析几个典型城市的成功范式。该专著的价值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1.苏南作为长三角产业核心区肩负着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探索新途的使命,苏南的所在地高校也肩负着为全国应用型高校探索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学术竞争力的重任。该专著把产业转型升级的宏观理论与苏南产业升级的微观实践结合起来。这无论是对于学术研究,还是教育、产业的政策评价都是一个有份量的专项成果。2.该专著提出的“应用型大学通过服务于企业的创新实践、归纳企业的产业经验来提升自己学术水准是应用型本科追赶学术型大学的捷径”的观点,可以理解为是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代,小国营通过放开搞活追赶大国营的“苏南模式”在当今高教改革中的新书写。3.该专著在统计分析产业教授、独立董事等校企间个人交流模式效率的同时,还重点评价了常州工学院以校企党建交流为平台促进校企经验分享的群团交流模式的效果。这不仅是为党建工作找到了抓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路径探索的又一收获。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学理的思考者,我对中外教育学理有很多的研判,对中国教育路径的选择也是很多的假设;但谢金楼教授基于苏南产业经验的的教育学理思考,仍让我感觉到一股清新的研学之风。企业岗位培育体现的是经验传承,高校的课堂教育是标准的学术历炼。前者缺少学术视角,也就少了创新思维的逻辑,后者远离产业实践也难以跟进日新月异的技术前沿;于是,二者的优势互补就成为自然的选项。而如何实现这个结合,这就需要探索者的智慧。高校、龙头企业也都在进行着这方面的尝试;但如何从教育哲学、经济学理出发归纳这些探索,让它成为一个普适的结论,这是谢金楼教授在努力尝试的。故此,该专著的研究成果对目前苏南地区乃至全国的应用型本科发展路径探索不仅是一个经验的借鉴,更是一个学理的启迪。本专著的理论贡献有四:
1.专著从实践与认识论的辩证关系的视角提出了,“研究与应用只是两种认知社会的不同路径,不是高校分类的标准”。其论据是:(1)所有的高校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更高级的学历代表着更高层次的应用;(2)所有高校也都是研究型的,每个高校的老师都是有科研任务的,“时时思考,事事动脑,做不一样的自己”是受教育者共同的生活态度。应用型大学不仅有科研,而且是面向技术前沿的科研。
2.专著提出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观点。其背后的逻辑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因为教师比学生更了解职业需要;而教学的实施又要基于学生的兴趣与接受能力来安排。
3.专著提出的“产教融合就是企业、高校通过正外部性的分享来降低各自运营成本”的观点,为2018年诺奖得主罗默的“新经济增长依赖经验借鉴”的论断提供了经典的东亚案例。
4.专著提出的“校企合作中,市场主体通过内部制度的微调而不只是依赖宏观制度红利来激励创新”的思想,是对2024年经济学诺奖得主阿莫西哥鲁“宏观制度决定国家竞争力”思想的一个补充。
常州工学院作为苏南的本土高校,与在地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老师的家属、亲朋,包括一些教师本人都是苏南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产业实践的参与者、亲历者。从近代化时期西风东渐的浸润,改革开放以来苏南模式的创举,到当今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磨练与思索,孕育了苏南人的执着与自信。常州工学院作为全国产教融合试点走在前列的高校,一头扎进苏南火热的产业实践,它基于自身的体验、经验与发现形成新的学科优势,把与世界一流企业的合作成果做成自己学科发展的增长点,这是一个令人敬佩的决策。常州工学院的执着已经显露出自身的学科特色,一大批苏南高校的学者也会在这个探索中硕果累累。该专著不仅填补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研究的理论空白,更通过“案例剖析—问题诊断—路径设计”的全链条研究范式,为地方高校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模板。其提出的“动态调整机制”和“政策工具箱”,对破解“产学两张皮”痼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尤其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教育强国”战略的背景下,该专著堪称一部兼具学理深度与政策敏锐性的标杆之作。
冯成志
写于地方苏州大学校园
2024年9月10日
【相关图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产教融合的概念与内涵,分析了我国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现实情况,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路径和方法,为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意见。针对产教融合进行研究可以促进人才培养和就业相结合,推动人力资源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进行产教融合,这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相一致的,也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本书可供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及与产教融合有关的教学、科研人员等参考。
【作者简介】
谢金楼,男,1976年8月出生,教授,常州工学院产教融合工作办公室/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常州市委研究室、市政府研究室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产教融合。江苏省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近年来,先后主持省部级研究项目5项,市厅级研究项20余项,同时受地方政府委托完成多项攻关课题,为政府决策咨询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有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及SCI、EI、CSSCI检索;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市厅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